我们在吹膜生产中经常会遇见令人头疼的晶点问题。事实上,这是高分子薄膜领域普遍存在的典型缺陷,并不局限于PE原料和吹膜工艺。据统计,晶点缺陷导致薄膜产品合格率下降15%-20%,本文从晶点的本质、来源和防治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,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个视角,了解这一经常与我们打交道的“捣蛋鬼”。
晶点的本质与成因
顾名思义,晶点是与聚合物冷却结晶过程相关的点状缺陷,它并非特指某一类物质,而是一种肉眼可见的局部透光异常现象。它可能来源于材料本身,也可能是异物污染造成。
材料自身结构引起的晶点如:熔融不充分、冷却速率不均导致的局部结晶差异;高分子链交联形成的不溶性颗粒;助剂、树脂等分布不匀导致的局部透光性差异等。此类晶点与正常膜面成分相同,在显微镜下呈现出半透明且折光性强的特征。热分析可能揭示出新的熔点或结晶峰。
异物污染形成的晶点如:未分散的无机填料;操作环境中的灰尘、纤维等;设备磨损产生的金属碎屑;螺杆中积存已久的碳化料等。此类晶点的成分与基体存在显著差异,通常表现为颜色更深或反光异常,显微镜下可见清晰边界,且晶点处可能呈现凸起。
实际生产中,如何系统性防治晶点问题?
在“发生端”,需从源头进行控制:合理选择过滤网目并定期更换,以确保过滤精度;彻底清洁螺杆,防止死角积碳形成不熔胶粒;关注原料的热稳定性和无机颗粒粒径;通过高转速预混确保助剂均匀分散;提升环境洁净度。
在“流出端”,需建立拦截机制:密切关注熔体过滤系统的压差;通过在线监测(如光学摄像)及时发现并报警晶点;对成品进行偏光检查或灯检;关联分析晶点的发生频率、位置、尺寸和批次信息,及时封存问题批次并追溯源头。
综上,晶点并不神秘,但其背后可能是整个工艺系统的协同问题:成分不均、剪切异常、分散不足、交联、结晶、异物污染等都可能引发类似现象,所以我们要在平时便对晶点建立清晰的认知,才能在出现问题时从容应对,真正把这类缺陷问题关在门外。
(质量部/杨祥春)